鉅大鋰電 | 點擊量:0次 | 2011年07月05日
"分享中國鋰電業需要增長利好
6月17日,德國chemetall鋰業宣布,從7月1日起對其涉鋰產品進行上漲幅度在20%左右的提價,無獨有偶,美國FMC鋰業亦于是月23日宣布了自己的調價方案,根據該方案,除了碳酸鋰產品提價20%外,其他四類涉鋰產品提價范圍為15%~25%。
在不到一周的時間里兩家性質相近的企業先后宣布漲價,這被一些業內觀察人士視為聯手行為,因為二公司給出的理由是相同的,即“原材料、運輸和能源價格上漲”。
但國內有識之士指出,上述兩家公司給出的表面原因之外,其實質是對于中國鋰產品用量旺盛需求的一種預期心理。
比如,今年5月底,另一家國際鋰業巨頭智利SQM鋰業即預測2011年全球鋰市場增速有望達10%,而這10%的增長只要依據5月底中國的經濟環境即可作出判斷。因為,作為全球鋰電池制造和應用第一大國,國內鋰電池又領到了鉛酸電池替代品的身份證,中國50%~60%的鉛酸電池企業面臨產能消失,給鋰電池增長預留了巨大空間。
SQM和宣布漲價的兩個鋰業公司堪稱國際鋰產品供應鏈三巨頭,它們提供的鋰產品占據國際市場70%的份額,深諳蝴蝶效應的巨頭們怎能錯過順路搭車漲價的機會?
傳統的中國七一假期,恰恰也是國內兩家上市鋰礦企業——天齊鋰業和贛鋒鋰業在A股市場上神采飛揚的“價期”,從紅色的柱式圖可以看出,鋰業需求擴張的趨勢在媒體運作下得到了廣泛響應。
作為數量更多的中下游企業,要做好應對鋰原料上漲的預期調整,特別是在鋰電池企業的產量有顯而易見增長的情況下,價格傳導接力棒在制造端的接棒人如何在消費者與上游產業鏈機制之間選擇一個合適的定價方法有待于考驗眾多鋰電池企業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