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鋰電 | 點擊量:0次 | 2011年04月01日
搶鹽不如關注鋰電池
3月中旬,因日本核輻射外泄引發了一陣恐慌情緒。3月16日下午中國各地掀了搶鹽風波;17日達到高峰。平日不足2元的鹽,居然被炒至10元;有些消費者甚至囤了30袋鹽。而3月17日云南鹽化更因此而以漲停開盤,全天更牢牢封在漲停板上。當天下午,我問到云南鹽化工作人員,他們也覺得看不懂。因為作為一個專業人士或者具有常識的人,都知道??這是一場鬧劇。在我看來,與其搶鹽,倒不如靜心尋找真正的核輻射受益者。
為什么?理由有二。第一,核輻射對鹽供應影響幾乎無。中國最多的是井礦鹽。它是上億年的大海演變為陸地變遷過程中產生的,原來的海水在不斷蒸發、干涸后變成了鹽。如果這類鹽也有問題,那么全球的土地早已受核輻射影響了。你逃得哪里去?你吃什么喝什么?
當然,與鹽一樣,被瘋搶是碘片。這可并不只是中國人的杰作,美國人、韓國人都一樣。這是人性決定的,保護自己、規避風險。即使在自己根本不知道風險在哪里,也要擠到人多的地方去。
第二,與鹽受核輻射影響相比,新能源汽車受影響更大。日本不少工廠停產,導致了全球新能源汽車(包括混合動汽車)電池供應成難題。比如美國的福特汽車就公開表示,擔心日本新能源汽車電池供應問題。
如果你知道日本鋰電池產業有多強大,你就會深刻理解福特汽車的擔憂了。全球鋰電池產業生產大國是日本、中國和韓國。日本既是最早實現鋰電池商用化的國家,也是鋰電池市場占有率最大的國家。全球約67%的鋰電池材料在日本生產。
或許你以前不太了解日本鋰電池產業有多強大,但你應該關注過日本對于中國稀土出口的抱怨。當A國跳出來抱怨另一國限制礦產出口量時,那么A國的下游產業一定是相當發達。這個下游產業正是以鋰電池為主的新能源。
核輻射、停工事件令中國鋰電池的優勢開始顯現。即使核輻射事件解決,全球車企們也會考慮分散風險、從不同的鋰電池供應商處采購相應產品。當然,中國會成為這些全球車企們的目標之一。畢竟中國已經具有了一定的軟實力。與2000年以前相比,中國鋰電池產業的發展有目共睹。2000年以前,全球鋰電的生產基本被日本壟斷;如今中國也能躋身全球重要的鋰電池產業供應國之一。
鋰電池的空間
如果僅僅是替代日本、生產基地轉移,中國鋰電池的空間也沒有那么誘惑人。但是,隨著原油價格不斷上升,新能源汽車的比價優勢開始顯現,鋰電池的市場需求也開始擴大。甚至可以說,全球正進入鋰電池快速發展期。從2010 年開始,全球汽車企業們紛紛且大幅提高了鋰電池汽車的比例,預計2010年至2013 年是鋰電池電動汽車的快速成長期,2013 年鋰電池汽車銷量將達226 萬輛, 2015 年達到約371 萬輛。
美國、中國紛紛推出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以美國為例,在奧巴馬8250億美元經濟刺激計劃中,新能源汽車及相關配套成了重中之重。比如美國將提供20億美元的獎金和貸款,用于動力電池研究;提供4億美元,用于聯邦及地方政府購置新能源汽車;提供10億美元,以升級國家電網,最終滿足100萬PHEV的充電需求。為了刺激個人買新能源汽車,2008年9月,美國國會甚至將投資稅收優惠延長至2016年,對購PHEV的消費者給予2500美元至7500美元稅收減免優惠。
在生產基地轉移、市場空間擴大等一系列大背景下,中國鋰電池產業的機會來了!你只需要關注產品質量。如果產品質量過關,不用擔心鋰電池產品的需求問題。
現在你再回過頭看看,與沒有基本面支撐腰的鹽、碘片相比,鋰電池企業的機會有多大?確實,也有一些聰明人上周及時關注了鋰電池產業??比如中炬高新、科力遠、杉杉股份等。上一周中炬高新漲幅超過7%。
上一篇:蓄電池本身不會污染環境
下一篇:美國科學家研發出新的電池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