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鋰電 | 點擊量:0次 | 2018年12月07日
“可呼吸”電池取得的突破性進展
近日,南開大學化學學院陳軍教授團隊在利用CO2呼吸的室溫可充鈉―二氧化碳電池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可充室溫鈉-二氧化碳電池”為題,在《德國應用化學》上發(fā)表。

“可呼吸”電池的初級版本是鋰-氧氣電池,它以金屬鋰作負極,正極為由碳、貴金屬或過渡金屬氧化物等構成的空氣電極,放電時從空氣中獲取氧氣,充電時再放出氧氣,因此被譽為“可呼吸”電池。鋰-氧氣電池的研究是當今新能源領域的熱點和難點,國內外許多高校和研究機構都致力于此。陳軍課題組在之前鋰-氧氣電池研究的基礎上,此次成功研發(fā)出鈉-二氧化碳電池,不僅原料豐富、制備方便,增加了實驗過程中的安全性,同時,二氧化碳作為溫室氣體,把二氧化碳變廢為寶、資源化利用,恰恰符合我國“十三五規(guī)劃”提出的“創(chuàng)新、協(xié)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fā)展理念。
金屬―二氧化碳(金屬=Li,Na,Mg,Al,Zn等)電池具有高比能量、高功率密度,除Li外,電極活性物質廉價易得,特別是利用CO2作為活性材料產生電能,意味著該電池系統(tǒng)有望在CO2富集的地方,如動物及人類聚集地、汽車尾氣、燃煤發(fā)電尾氣及火星探測等廣大領域,提供穩(wěn)定的能量源泉。另外此電池具有良好的高倍率放電性能,可實現(xiàn)快速充放電。這些優(yōu)異的電池性能為在室溫下吸收CO2產生清潔電能源提供了新思路。
上一篇:廢棄硅片也能轉換為太陽能電池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