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鋰電 | 點擊量:0次 | 2018年10月13日
動力電池回收何時擺脫混亂之局?
廢舊電池的后續處理一直是社會各界極度關注的環保板塊,特別是時下特別火熱,且體量大的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其回收問題更早已不僅停留在警示與探討階段。
據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預測,結合汽車報廢年限、動力電池壽命等因素,2018~2020年全國累計報廢動力蓄電池將達到12萬~20萬噸;到2025年動力電池的年報廢量或將達到35萬噸。根據車用動力電池4—6年有效壽命推算,動力電池的“退役潮”將在今年開始爆發,廢舊電池的回收及處理也將迎來更大的挑戰。
目前,市場上的車用動力電池主要為磷酸鐵鋰和三元動力電池。國家863計劃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重大項目總體專家組專家肖成偉預計,2018年三元材料電池的生產量將首次超過磷酸鐵鋰電池的生產量。為此,在將來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三元材料電池必將是廢舊電池回收中的“大頭”。
當下的動力電池回收體系尚不完備,相關政策法規也還在不斷完善,這也給不規范的回收者帶來了可乘之機。特別是目前市場上猖獗的“游擊隊式”的“小作坊”,恰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動力電池由誰回收、怎么回收以及盈利模式等方面的問題。
邦普集團副總裁、湖南邦普汽車循環有限公司總經理余海軍認為:動力電池回收渠道不暢通、責任人和進入門檻不明確,是直接導致責任主體沒承擔回收責任,小作坊林立,造成回收效率低、污染嚴重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其實,除去目前動力電池尚未進入批量大規模退役時期這一主觀原因,小作坊的惡性競爭不僅拉高了退役動力電池的回收成本,同時也導致了正規有資質的回收企業回收量小,難以實現規模化,這也是正規回收企業難以實現盈利或持續盈利的核心原因。
近日,工信部制定了《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溯源管理暫行規定》(以下簡稱《規定》),自2018年8月1日起施行。《規定》要求,汽車生產、電池生產、報廢汽車回收拆解及綜合利用企業應建立內部管理制度,加強溯源管理,確保溯源信息準確真實。因此,《規定》的實施將會有效解決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的問題。同時,電池有了編碼和溯源機制后,誰生產、誰使用,都一目了然。一旦查出違規處理的電池,馬上就能找到責任人,上述小作坊亂象叢生的問題也會得到進一步的解決。
另一方面,回收利用技術分為兩個方面,電池包拆解和材料回收。電池包拆解拆解時,由于傳統的電池包型號眾多,拆解多采用人工,難以實現自動化,降低了拆解效率。材料回收方面,工藝回收效率低,而且面臨著嚴重的環境污染。
“研發和引進自動化設備,提高電池包的拆解自動化效率,利用大規模的拆解回收來降低整個回收過程的成本過高問題,同時減少人工拆解的安全隱患。開發新的材料回收工藝,提升材料回收的效率”。余海軍建議。
據悉,為解決以上問題,邦普牽頭起草了《車用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拆解規范》、《車用動力電池回收利用余能檢測》等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相關國家標準,并承擔了我國首個動力電池循環利用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為我國動力電池回收利用行業的有序、健康可發展做出了有益探索,致力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技術進步和結構調整,推進新能源汽車的可持續性發展。
在政策不斷完善,技術不斷改進創新的有利背景下,未來動力電池回收將迎來怎樣的曙光?我們拭目以待。
上一篇:三元鋰電池材料配方迎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