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鋰電 | 點擊量:0次 | 2018年09月30日
動力電池的控制結晶/固相反應工藝
制備高性能正極材料的要求
隨著人們對材料物理化學研究的不斷深入和材料制備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發現,高性能的正極材料需要從材料的晶胞結構、一次顆粒晶體結構、二次顆粒結構、材料表面化學四個方面進行剪裁,以及材料大規模生產工藝技術方面進行工藝過程優化,才可以使得材料表現出更為優異的性能,更好地滿足鋰離子電池產業對正極材料的各項要求。
清華大學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鋰離子電池實驗室從上個世紀的九十年代初開始了二次電池高性能電極材料的研發。在高活性、高密度球形氫氧化亞鎳Ni(OH)2鎳氫電池用正極材料及其制備技術的研發過程中,形成了以控制結晶為特色的電極材料制備新技術工藝。該技術工藝容易實現對晶胞結構、一次顆粒晶體結構、二次顆粒結構以及材料表面化學四個層面的結構調控,優化正極材料的各項性能以滿足電極及電池對正極材料的要求。上述四個層面對材料性能的貢獻是不同的:
第一層面,晶胞結構,即組成晶體的基本單元晶胞結構,主要通過摻雜而實現調控,達到優化材料的能級結構/離子傳輸通道的目的,從而提升材料電子電導率/離子電導率或者結構穩定性,進而提升材料的倍率性能和循環性能等。
第二層面,一次顆粒的晶體形貌。通過控制合成條件改變晶體的優勢生長方向、晶粒大小、晶粒堆積方式。這一層面的優化可以優化電化學活性/惰性界面的面積、應力釋放路徑、鋰離子擴散路徑,從而提升電池的倍率性能、循環穩定性和能量密度等。
第三層面,二次顆粒結構。二次顆粒是一次顆粒相互融合堆積形成的顆粒。可以通過合成條件改變一次顆粒的堆積密度、二次顆粒的形貌、二次顆粒的大小及分布。這一層面的優化可以獲得最佳的材料加工性能、極片壓實密度,顆粒力學強度,從而提升電池的能量密度等。
第四層面,材料的表面化學。主要指表面包覆和表面元素濃度的梯度化。材料表面化學的優化可以大幅度提升材料的性能。
在實踐中,上述四個層面相互關聯、互相影響。例如,很好的形貌控制非常有利于表面化學的改進。
本實驗室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對鎳氫電池正極材料球形氫氧化亞鎳進行系統研發時所形成的學術成果,為隨后研發高性能鋰離子電池電極材料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開創了嶄新的研究領域。
在電動車和儲能領域,要求電池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和可靠性。據此,對正極材料規模化生產的穩定性提出了新的要求,正極材料產業迫切需求先進的材料規模制備技術。
控制結晶/固相反應工藝制備高性能正極材料
2006年以前,已經實現大規模生產的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只有鈷酸鋰LiCoO2和錳酸鋰LiMn2O4,采用成熟的陶瓷工業合成技術--高溫固相法,基本工藝是將反應物混合后進行燒結。該技術工藝的優勢是設備成熟、技術工藝簡單,最大缺點是產物的粒徑分布不易控制,均勻性、一致性和重現性較差。

本實驗室基于高密度球形氫氧化亞鎳的技術成果,從上世紀90年代末期開始,研發了獨特的控制結晶/固相反應新工藝,該新工藝以控制結晶制備前驅體為技術核心,從四個層面對材料結構其性能進行優化。由于該工藝技術所制備材料具有球形或類球形形貌、堆積密度高,加工性能好、可提高電池的能量密度,顯示了優異的綜合性能,控制結晶/固相反應工藝為今天產業界所普遍接受。
1999年,本實驗室首次報道了以Co(OH)2為前驅體制備球形LiCoO2正極材料。由于Co(OH)2和LiCoO2的結構相似,因此固相反應的溫度低、燒結時間短,可獲得均勻無雜相的NaFeO2層狀結構的LiCoO2粉末。同時,可以借鑒優化Ni(OH)2的工藝技術來優化Co(OH)2前驅體,從而得到流動性好、分散性好、堆積密度高的LiCoO2粉體。隨后,這些學術思想被用來制備一系列的正極材料,逐步發展成為今天的鋰電池正極材料的主要生產工藝路線,即控制結晶/固相反應工藝。
2001年,本實驗室首次發表了以球形Ni0.8Co0.2(OH)2為前驅體制備高鎳正極材料LiNi0.8Co0.2O2的文章,同時進行表面改性和Al摻雜改性。Al摻雜演變成為今天的NCA材料。
2003年,本實驗室首次發表以控制結晶技術制備尖晶石錳酸鋰的工藝技術,繼而首次提出通過表面富鈷的“梯度材料”來改善尖晶石錳酸鋰的高溫循環穩定性,并基于控制結晶技術對尖晶石錳酸鋰進行了進一步的改性研究。這些研究表明,控制結晶技術不僅在均質材料制備方面具有較好的可控性,在材料表面包覆、特別是梯度包覆方面也具有工藝簡單、易于控制的優點。
磷酸鐵鋰因為本征電子和離子電導率較低,只有納米化后才能獲得可用的電化學性能,但納米顆粒堆積和壓實密度低,這嚴重影響了磷酸鐵鋰電池的能量密度。2005年,本實驗室提出以控制結晶技術制備球形FePO4前驅體,然后混合鋰源和碳源,通過碳熱還原合成高性能高密度LiFePO4的合成路線。其中液相法可以很好的控制前驅體的Fe:P比例,可同時實現納米一次顆粒和高密度球性二次顆粒的調控,并同步實現導電碳在二次顆粒中的均勻復合,雖然仍然通過固相燒結獲得最終的磷酸鐵鋰產品,但均勻、高密度、批次穩定、粒度可控、組成精確可控的前驅體使得磷酸鐵鋰正極材料的均勻性和批次穩定性大大提高、雜質含量顯著降低。上述學術思想逐漸被產業界認可,成為了今天大規模生產LFP的基本工藝路線。
2005年開始,本實驗室報道了采用控制結晶/固相反應技術制備高性能NMC333正極材料。并進一步對NMC333正極材料進行了包覆、摻雜等的改性研究。
目前動力鋰離子電池產業所需要的主流正極材料均采用控制結晶/固相反應工藝進行生產。尤其是大規模儲能及電動車電池用的磷酸鐵鋰材料和各種組成的三元材料的合成,控制結晶/固相反應工藝具有不可替代的優越性。其可根據不同電池的需求,針對性地對前驅體進行改性與調控。同時產品也容易實現良好的均勻性和一致性,這一點對動力電池的穩定生產、尤其是動力電池的一致性至關重要。
控制結晶/固相反應技術經過十多年的發展,目前已經成為了國際上正極材料行業的主流生產技術工藝。這是我國科學工作者對鋰離子電池產業做出的重要貢獻。
下一篇: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的性能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