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鋰電 | 點擊量:0次 | 2021年06月16日
新能源汽車電池回收亂象調查:20萬噸退役電池大量流入“黑市”
新能源汽車正成為炙手可熱的“香餑餑”。2020年新能源汽車銷售136萬輛,今年1季度更是同比上升2.8倍、銷量達51.5萬輛。相比銷售數據,投資市場更加火熱,除了三大造車新勢力市值高企,今年以來百度、小米等先后宣布“入圈”新能源汽車。
然而,作為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重要一環,退役電池回收暗藏風險。業內人士指出,到2020年我國動力鋰電池累計退役量約20萬噸,其中大量流入小作坊等非正規渠道,帶來安全和環境隱患。如何防止新能源汽車“爆發式上升”帶來“爆發式污染”,值得警惕。
電池退役“井噴”,大量流入“黑市”
小米宣布造車計劃、華為攻堅智能汽車解決方法、恒大稱造車已投入超百億元……隨著汽車智能化、網聯化成為行業共識,“智能汽車大戰”異常火熱。拼搶入口端“船票”的同時,新能源汽車生命周期末端的處理再利用,卻亂象頻頻。
在“價比三家”后,一位新能源車主近期以1萬多元的價格,售賣了自己新能源汽車的電池。一位二手車市場工作人員對記者說,這些廢舊電池仍有較大經濟價值,不少流入拆車廠及小作坊,大多沒有專業的電池分解設備。
我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動力鋰電池累計退役量約20萬噸,2025年累計退役量約為78萬噸。為保障電池回收,工信部2018年公布了《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管理暫行辦法》,要求汽車生產公司應承擔動力蓄電池回收的主體責任。2018年至今,共27家公司進入工信部符合“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蓄電池綜合利用行業規范條件”的名單,俗稱“白名單”。
記者了解到,不少主機廠已經建立了電池回收業務。但在多重因素用途下,行業中動力鋰電池大量沒有流入正規渠道,反而是被一些無資質、環保成本低的小廠高價“搶購”走了。“因為成本制約,很多正規車企和電池處理公司都存在報廢動力鋰電池回收難的困境。”北京理工大學深圳汽車研究院副研究員張哲鳴說。
“主機廠很難拿到,因為退役電池是可以賣錢的,主機廠真正回收到的退役電池并不多。”廣汽集團總經理馮興亞說。
金澳集團董事長舒心表示,消費者對電池回收的渠道信息不了解,主動上繳退役電池的動力不足,導致大量退役電池未進入回收環節。
防止“爆發式上升”帶來“爆發式污染”
電動汽車動力鋰電池含鎳、鈷、錳等重金屬,電解液中的六氟磷酸鋰在空氣環境中容易水解出現五氟化磷、氟化氫等有害物質,或對環境帶來更大威脅,但當前動力鋰電池回收市場仍存在多重難題。
首先是行業不規范導致“劣幣驅逐良幣”。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是27家“白名單”公司之一,公司副總經理張宇平說,正規公司的規范投入、環保投入占不少成本,而非規范公司、小作坊在這方面幾乎零投入,可以用更高的價格買走電池,形成行業的不公平競爭。
退役電池仍有不小價值,如5萬元的動力鋰電池退役后還價值上萬元。記者在閑魚平臺上搜索發現,一款標價數千元的二手磷酸鐵鋰離子電池,共有156人“想要”。
綜合電池交易服務平臺“電池之家”產品經理簡義暉說,當前動力鋰電池回收重要是賣方市場,賣方多數希望價高者得,并不在意買方是否正規有資質。
其次是電池回收收集難。電動汽車售賣后物權發生轉移,難以對電池回收進行強制規定。同時,報廢動力鋰電池貨源分散,國內還沒有建立起完整的電池回收體系,廢舊電池統一收集存在難度。長途運輸的高成本,也給車企及回收公司回收廢舊電池帶來困難。
最后是政策制度有待完善。一些業內人士表示,雖然國家相繼頒發了一系列法律法規,但具體的執行細則并不是很明確,公司在實際經營中存在困擾。
動力鋰電池回收亂象,帶來環境污染隱患。張哲鳴說,在動力鋰電池拆解破碎、有價金屬提取過程中,一些“小作坊”不對出現的廢氣、廢液、廢渣進行處理,甚至任意排放。因為技術不到位,廢舊電池資源化利用效率低,存在資源浪費,在拆解過程中還存在爆炸風險。
張宇平認為,我國在2015年后迎來新能源汽車熱潮,一般動力鋰電池會在5至6年后退役,在未來幾年將進入“高峰期”,新能源汽車爆發式上升帶來的安全和污染威脅要引起重視。
“綠色出行”更要“綠色更新”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建設動力鋰電池回收利用體系。業內人士認為,近年來我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迅猛,但目前動力鋰電池的回收網絡還不健全,應建立由車企、電池公司、回收公司、物流公司等協同聯動的回收矩陣,提高電池回收率,為推動新能源汽車這一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夯實基礎。
——建立電池從“生”到“死”的全過程可追溯體系。舒心說,動力鋰電池回收行業的發展,電池的流向管控至關重要。建議利用區塊鏈技術建立國家級的動力鋰電池管控信息系統,做到全程可追溯。
——加大技術創新。張宇平說,當前回收利用重要有兩種方式,一是動力鋰電池梯級利用,二是再生利用。如電池容量在40%-80%時,可供其他行業二次使用;當電池容量在40%以下時拆解電池,回收原材料。
從實際情況來看,每臺新能源車的使用情況不同,回收的電池品質參差不齊。張宇平建議,有關部門加強引導,同時公司加強研發投入,擴展新能源汽車動力鋰電池梯級利用的應用場景。
——完善標準規范秩序。不少業界專家建議,對動力鋰電池回收利用,要強化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同時,加強對動力鋰電池非法拼裝、簡易拼裝的打擊規范,對動力鋰電池回收的安全、環保問題,明確高壓線。
“只有建立完整、高效的電池回收體系,才有可能真正解決電池回收難問題。”張哲鳴說。(參與記者:印朋、李嘉樂)